2015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叁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叁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继续深化改革,转变教育理念,提升内涵建设,加快过渡转型,为早日全面建成合格医学本科院校而奋斗。
总体思路是:围绕一条主线,抓好五项工作,推进八项建设,培育四大名片(简称“1584”),具体内容是: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主线,全力抓好“理念转变、管理机制、临床教学、本科招生、专业建设”五项工作,推进“二期工程、师资队伍、实验实训、科研创新、学生管理、社会服务、后勤保障、对外交流”八项建设,培育“德育教育、靓丽校园、励志人生、校园文化”四大校园名片。
一、凝魂聚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主线
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核心理念和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将以德育人、德育为先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持续完善和打造学校德育工作名片。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学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德育教育;同时,将医德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人文关怀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二是进一步严格考核管理,健全制度规范,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立师先立德,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
在已经制定完成的麻花天美星空果冻糖心章程中提出,要培养“德才兼备、基础扎实、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全校上下要尽快全面树立医学本科培养层次的教育理念,在理念转变上先行一步,在顶层设计上认真谋划。
一是明确本科院校的功能定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是高校的四大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基本职能,科学研究与之相互依存与促进,服务社会则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依托,文化创新则代表着高校的责任。对于刚刚升格的麻花天美星空果冻糖心,办学定位应该以尽快全面建成合格的教学型医学院校为主,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省内和周边地区培养大量的医学本科人才,在内涵发展的基础上尽快办出特色,提升办学声誉。
二是明确本科层次的培养任务。专科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以专业技术和技能为目标,以能用为度,以实用为本;而本科层次主要是培养充分掌握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具有一定学习和思考能力,工作以后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或创新工作方式的人才。去年11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颁发了《对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意见》中指出:加快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培养改革,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整合,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严格临床实习实训管理,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
叁是明确本科层次的培养特点。去年,学校提出了“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的教学思路,在继续坚持和深化这一基本思路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理念上,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基于问题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推进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在教学方法改革上,开展讨论式多元化教学方法,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全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实践教学方法上,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自觉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
同时,在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学科专业建设、科研创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等方面,在理念指导与具体实践上,都要按照医学本科教育规律,尽快向本科教育层次过渡转变。
学校目前的运行机制和机构设置以线性管理为主,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和本科层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结合医学院校的管理特点,规范学校机构设置,明确部门权责,加强校系两级管理,强化行政部门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效能,不断提高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
(叁)规范和加强临床教学
一是加强临床教学制度建设。规范临床教学部工作职能,进一步完善临床教学管理制度,让附属医院临床医生主动参与教学,直接进入临床课程教学环节;同时,规范临床课教师培养制度,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加强临床教学队伍建设。积极支持青年教师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支持临床专业教师利用各种平台参加进修学习,开展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不断提升临床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努力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的临床教学团队。
今年下半年,我校将迎来首批五个升本专业的本科生,各教学部门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在硬件准备上,教务处要提前准备好教室、实验室等教学条件,提前做好本科教材遴选征订工作,安排附属医院教师承担临床教学任务;在软件准备上,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开设课程,各教学部门要组织相关教研室认真分析讨论授课计划、研究授课方法,加强质量监控,争取选配经验丰富、水平教高的教师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
一是做好专业建设规划。以基本条件建设为重点,本着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发展的建设要求,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形成结构合理、专业发展与办学规模相适应、专业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格局。二是做好主干课程建设。明确各专业本科层次的主干课程,明确课程建设目标,试点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教授负责制和课程负责人制度,强化对课程的规划、管理与建设,完善课程检查与评估制度,加强对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以高质量的主干课程建设支撑各专业快速发展。叁是培养好学科带头人。围绕各专业核心课程群,面向校本部、第一、第二附属医院择优培养和选拔一批“名师”和“名医”担任学科带头人,面向省内外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
开学后,后勤处要按照工程建设进度督促施工单位尽快复工,及早完成2号教学楼和实验楼后续建设任务,确保按期投入使用,同时开展二期建设各项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健全项目相关手续,加强工程质量监控,确定专职人员现场盯守,对重点部位、关键环节和重大危险源加强检查巡视,及时消除质量安全隐患;规范项目管理流程,强化项目往来资金管理;争取将二期工程建成“质量工程”和“民心工程”。
(二)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积极引进外部人才。按照学科和专业建设需求,研究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努力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聘请一批“双师型”教师。二是培养现有人才。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和职称晋升机制,积极争取省市政策支持,为引进和留住人才争取政策空间。叁是加强兼职队伍建设。加强返聘、外聘教师工作,返聘教学效果好的退休教师,建立相对固定的外聘教师群,加大从医院、高校弹性聘请专业技术人才的力度,共享一批优质师资。
(叁)推进实验实训建设
一是加强统筹管理。按照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验实训要求,以统筹规划、资源共享、集中管理、提高效率为原则,对现有实验实训资源进行调整、重组和增补,不断推进实践教学向信息化、模拟化、标准化转变。二是建立实验室评价机制。全面综合评估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立一批校级重点实验室、校级实训教学示范实验室,建立年终考评机制,并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力争在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上尽早取得突破。叁是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完善实践教学标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确保各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实验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四)推进科研创新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科研制度建设。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参照同类医学本科院校科研管理制度,结合我校实际修订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引导作用,不断推进科研团队建设,争取更多科研立项,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术活动,不断提高科研水平。二是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论证正式成立1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省级认证,鼓励各教学部门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叁是准确把握地域社会需求。切实发挥高校科研创新职能,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养生平凉建设上寻找支撑点,在全省卫生工作项目立项上寻找契合点,在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上寻找切合点,不断提高我校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是尽快制定本科生学籍管理办法。按照国家教育方针,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深化教学改革为目标,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为基础,遵循教育规律,推进依法治校,建立科学规范的学分制管理办法,明确各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标准,尽快建立本科生学籍管理办法。二是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形成以学工管理部门为主导,以系部管理为主体,以学生自我管理为基础的叁级管理体系。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将管理与加强教育相结合,规范管理行为,力争管理质量不滑坡,管理特色更明显,不断培育和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成才。叁是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依托医学专业教育特点,积极吸收兄弟院校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以精神凝聚为基石,以理念创新为核心,以形象塑造为平台,以行为规范为表征,建设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为学校各项工作发展提供精神保障和智力支持。
(六)积极推进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构建开放式的服务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学校与政府、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多种服务合作平台,共建具有长期稳定、互惠共生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积极引导广大教师与政府、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科研项目技术攻关。二是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全方位的服务体系。通过开展科研公关、项目联姻等形式,组建以学科团队为核心的合作团队,联合政府、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围绕发展养生学、培育崆峒学、弘扬皇甫谧医学文化等内容,建立面向区域的开放式科技创新服务模式。叁是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立体化的服务体系。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寻求政府支持、引入互动机制、拓宽服务领域等途径,积极开展技能鉴定、职业培训、联合办学等服务项目,建立高校、政府、社会叁者间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
一是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按照服务学校中心工作、服务师生学习生活的原则,以提高后勤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为目标,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降低办学成本,建设节约型校园。二是完善保障体系。加强与公安、消防、食品安监等部门的协同联动,重点检查食品卫生和消防安全,通过定期检查、互相交流和现场整改等方式,完善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安全责任制,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叁是加强后勤信息化建设。以建设科技与绿色后勤为突破口,把引入现代科技作为重要手段,满足师生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实现后勤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
(八)推进对外交流水平建设
一是加强和省内外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通过学术和学者交流、信息往来、学术资料和教材交流、参观学习等方式,
建立校际友好关系;积极鼓励院(系)和相应学科、专业举办相关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论坛,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二是积极拓展交流合作渠道。在校际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开始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和临床单位建立合作交流途径,输送学科骨干赴外学习,改善外专外教来校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积极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
(一)凝练教育思想,培育“德育教育”名片
今年,要将我校多年来始终坚持的“以德育人,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提升到学校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使德育工作全面化、系统化、规范化、精品化,加强德育工作的内涵、特色和成果建设,全面培育学校“德育教育”名片。
一是加强德育管理,凸显德育规范。强化学生对校纪校规的认同意识,加强学生养成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践行社会公德。二是构建德育网络,形成德育合力。配合全省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百千万工程”,推行“叁育人”工作机制,抓好“叁线一面”,做到“叁位一体”。“叁育人”即:以德育人、做人育人、全员育人;“叁线一面”即:思想政治教育一条线,各级学工组织与活动一条线,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实践活动一条线,课堂人文素养教育一个面;“叁位一体”即: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叁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机制;全方位加强德育教育,形成德育合力。叁是开展德育活动,丰富育人载体。开好“叁个例会,抓好叁个序列,开展叁个评比”,开好每周一次的班会、班主任例会和晨会,抓好国旗下演讲、校园文化艺术节、各系和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叁个序列,开展先进班集体、优秀学生工作者和优秀学生叁个评比活动;开展“一系一品、一班一品”德育主题活动,积极支持各级学团组织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二)建设靓丽校园,培育“靓丽校园”名片
校园环境是反映一所学校校风、学风乃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总体水平的重要窗口。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陶冶师生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今年的二期工程续建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生态型、园林式、人性化”为建设理念,以“绿色、生态、人文、和谐”为标准,以建设“园林式校园”为目标,努力打造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环境靓丽的大学校园。
坚持园林绿化与以德育人相促进,统筹协调校园的规划、绿化和管护工作,将校园营造成师生学习的乐园、生活的花园、精神的家园,努力打造人文校园。坚持绿色生态与人文景观相辉映,力求使学校每一处绿化和美化设计都和学生的体验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构成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德育环境,让每位学生享受美好校园环境的熏陶,努力打造绿色校园。坚持校园规划与专业特色相结合,根据学校地域环境、历史背景和专业特点,打造标志性建筑物,营造浓郁的医学校园文化,彰显办学理念,努力打造和谐校园。
(叁)演绎精彩人生,培育“励志人生”名片
自强不息,励志进取是成功的基本品质。通过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学生从感恩父母、师长、社会入手,培养学生感恩、自励的精神理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品性和能力基础。通过感恩励志教育活动,从学生的现实利益诉求出发,早日矫正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与行为,增强德育教育的现实针对性,全方位构建和谐班级、和谐校园。通过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使感恩、自励的精神理念成为学生终生的精神底蕴,不断激发其珍惜拥有、知恩报恩、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努力实现人生理想。
(四)传播优秀文化,培育“校园文化”名片
坚持“立足长远、立足受众、立足传播”的原则,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科特点,进一步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深化校园文化活动内涵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一是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师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拓展校园活动载体。通过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依托各级学工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教育、理论研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等活动,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叁是继续推进治未病理念教育。根据现代医学教育模式和卫生服务发展要求,把“治未病”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行“治未病”健康教育工程,广泛开展相关学术交流和专题讲座,构建特色鲜明、系统规范的“治未病”健康教育体系框架,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