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学术水平,为合格医学本科院校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根据《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对于加强新时代人才培养引进工作的实施意见》《甘肃省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对于印发&濒迟;甘肃省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试行)&驳迟;等七个办法的通知》精神,学院从2021年开始面向国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明确了高层次引进人才的形式、待遇以及要求。
以上述政策为依据,学院与在同济大学医学院工作的杨建设博士取得联系并多次沟通,杨建设同志最终决定来院工作。
杨建设,男,1975年8月生,中共党员,医学硕士,理学博士、博士后。麻花天美星空果冻糖心特聘教授,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兼任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兼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消化系统肿瘤发生新机制,固有生物纳米限域调控肿瘤转移(国际上首次提出iBNCs概念),核素治疗废液中放射性物质处理技术。Academician of The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 (第叁世界科学院院士),海南省领军人才(2019年,第一层次),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计划(2010年),西北师范大学“双星计划”(2010年),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百人计划”(2007年)。Micro and Nanosyst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ology,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Pathophysiology, Medicine International 等国际期刊主编(候任)、编委、编辑,10 余份高影响力SCI期刊审稿人。参加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63 计划、973 计划等省部级以上项目 17 项,可支配经费 500 余万元。在Science, NEJM, BMJ, JAMA, Nano-Micro Letters, Carbon, Radiation and Environmental Biophysics, IET Nanobiotechnology, Science China, British Journal of Radiology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120 余篇,被引3000+。
自2021年3月以来,根据人尽其才、因才适用的原则,学院聘任杨建设同志为基础医学院副院长,负责学院科研水平提升工作,从人才团队挖掘培育、科研项目筹划申报、科研论文撰写等方面展开具体工作。
任现职以来,在学校、学院范围内开展学术讲座 9 场,主要涉及医学科研项目申请、医学科研论文撰写、新发病毒传染病的防控新思路、肿瘤发生与转移调控、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次指导的4名本科生已顺利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分别在线上、现场为学院各二级部门的教师及科研人员进行了项目申报精准辅导,所辅导的项目全部获得各级项目资助。
研究团队已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217117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2120210535),平凉科技重点研发计划(PL-STK-2021A-004)以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2111805003)的资助。同时还以主要负责人身份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071964),上海公共卫生重点项目(GWV-10.1-XK09)以及上海申康中心叁年行动项目 (SHDC2020CR2054B), 可支配经费 1000 余万元。
近叁年发表高水平议论文 40 余篇,包括Science, NEJM, BMJ, JAMA等刊物,影响因子大于 20 的 15 篇。&苍产蝉辫;
科研工作实例
(1)基础医学院杨建设教授课题组与兰州大学、同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以及天津医科大学开展紧密合作,围绕SARS-CoV-2/COVID-19的预防及治疗研究取得了系列进展,提出了新的COVID-19治疗思路,即:通过光热转化进行酸化来促进免疫响应。(J Explor Res Pharmacol,2020;Nano-Micro Letters,2021;Int J Med Sci 2021)。COVID-19不是一种涉及单一器官的简单疾病;相反,许多重要器官和系统受到影响。内皮细胞也是SARS-CoV-2的一个靶点。受损的内皮细胞脱离器官,进入血液形成循环内皮细胞,是新近报道的COVID-19生物标志物。此外,通过激活鞘氨醇激酶来调节鞘氨醇-1磷酸盐(S1P)的表达水平,可以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因此,通过评估循环内皮细胞的绝对数量和存活/凋亡比例,可以获得对COVID-19严重程度的敏感和特异性诊断。此外,从内皮保护和内皮修复的角度,可以帮助制定COVID-19治疗策略(Int J Infect Dis 2021)。SARS-CoV-2的主要靶点包括几乎所有的重要器官和血管内皮。在肺部,肺泡损伤和肺微血管血栓形成是主要的病理原因。直接的SARS-CoV-2感染和其他途径的激活最终导致内皮病变。因此,在几乎所有的循环系统中发生的血管血栓形成事件都会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血栓形成并发症。此外,血管炎和全身炎症性血管疾病是由SARS-CoV-2感染引起的内皮损伤引起的。因此,在COVID-19患者的临床管理过程中,我们应关注内皮病变、高凝状态和血管炎。了解SARS-CoV-2感染和血管损伤的分子机制,以及调节内皮功能障碍的通路,可能有助于开发针对COVID-19的新治疗策略,特别是S1P在该领域的应用。维持或给予高水平的S1P将保持EC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进而降低SARS-CoV-2感染的风险,并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Medicine, 2022)。全球范围内潜在的COVID-19治疗方法和SARS-CoV-2疫苗还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最终的临床报告正在逐渐获得。我们讨论了选定的潜在治疗药物和新设计的疫苗的历史,以及其他针对COVID-19的治疗方法,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根据冠状病毒的性质,我们提出了一种很有前途的设计方法,通过碳纳米材料修饰的化学-物理方法来对抗SARS-CoV-2 (J Adv Med Med Res, 2021)。肝损伤是一种重要的COVID-19并发症,并伴随着一个短暂的转氨酶和/或其他肝酶增加。肝功能检测(LFT)异常时通常建议肝毒性药物停用。LFT异常与药物诱导的肝脏损伤相关(DILI),由于过度使用抗疟药物、抗病毒药物和抗菌素,我们发现COVID-19患者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伤。正常情况下,肝脏参与了许多药物的代谢,包括核苷类似物和蛋白酶抑制剂,目前这些药物被重新用于治疗COVID-19。除了COVID-19的临床表现外,治疗的药物可能加重DILI,因此特别是在那些COVID-19伴有基础肝病患者中更应该得到重视,否则,将不清楚升高的肝酶是否来源于该人群中的潜在疾病还是DILI。此外,也很难建立一种直接的关系在一种特定的药物和肝损伤之间。另一个可能炎症细胞因子可能对肝损伤的影响严重的COVID-19风暴。肝损伤可改变代谢,排泄,给药和预期浓度药物,这可能会很难实现治疗药物的剂量定量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仔细和密切地监测肝功能COVID-19患者可提供患者肝脏的早期诊断,而DILI的风险也可以降低。总之,异常的肝功能不应该发生被视为使用COVID-19试验的禁忌症,但是应该谨慎使用(J Clin Translat Hepatol, 2022)。课题组近叁年来就COVID-19的防控政策、共生疾病的处理对策都做了大量的探讨性工作。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了评论、观点以及技术展望(NEJM,2020; NEJM,2021a, b, c; JAMA, 2021a, b; JAMA Oncol, 2021, JAMA Inter Med, 2021 a, b, c; BMJ, 2020; BMJ 2021,a,b,c; Sci Adv, 2021)。最近就COVID-19诱发的心脏损伤所致的心肌细胞过度纤维化(Science, 2022)以及心肌细胞钙化引发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开展了相关的研究(Front Biosci, 2021;BMJ,2021; NEJM, 2021)。
(2)基础医学院杨建设教授课题组联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同济大学以及暨南大学珠海人民医院在该研究方向取得重要进展。他们的研究认为,脂质纳米束不仅会通过Trogocytosis作用的增强而阻碍心肌细胞纤维化的可控程序,脂质本身的强免疫原性更是导致突触免疫增强的重要原因。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Science杂志上。同时,课题组在心肌钙化损伤方向也取得了最新进展,发现尾加压素可以有效预防心肌钙化的发生,并可使其逆转。经典的心肌钙化理论认为心血管内膜上皮细胞的钙化是引起血管硬化,最终导致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原因,但是课题组最新研究发现,心血管外膜上皮细胞的钙化诱发的血管硬化及危害程度远高于内膜病变。上述研究为心肌及心血管病变提供了新的视野,使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有了新的靶点。